欢迎来到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
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中,每个人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。适度的压力能转化成动力,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,而过度的压力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。学会正确应对环境适应压力、学业压力、人际压力、经济压力和求职就业压力,提升抗逆力和耐挫力,使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保障。
成长链接——白岩松的减压法
作为媒体人,白岩松常常承受着大众无法想象的压力。他刚做主持人时经常发音不准、读错字。当时,台里规定主持人念错一个字罚50元,有一个月他被罚光了工资,还欠了钱。那个时候,他压力重重,不愿意说话,只用笔和妻子交流。有时候,他千辛万苦做了一个节目,却因为种种原因被“枪毙”,心里非常不好受,连续四五个月都睡不着。但是,不管压力多大,白岩松都认为这是自己的工作,节目被“枪毙”也属于正常的工作状态,要学会坦然面对。白岩松认为从事新闻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学习的过程。“谁要是不读书、不看报就是找死。”他曾经跟年轻人说:“别指望我停下来等你,你必须用更快的速度超过我。”白岩松自己也有独特的调节压力的方式。他会在某段新闻结束后把与工作有关的一切都放一边,关上“门”回到自己的生活中。关上“门”之后,他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如逛街、旅游、看电影、喝咖啡……
心海扬帆
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各种挫折。曾经有一个名叫戴安娜·高登的小女孩,很小的时候她就有一个梦想:成为一名出色的滑雪运动员。不幸的是她患上了骨癌,为了保住生命,她被迫锯掉了右脚。后来,癌症蔓延,她又失去了乳房及子宫。接二连三的厄运降临到她的头上,但她却从来没有放弃心中的梦想,她一直都告诫自己“我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!我要向逆境挑战!”她没有被病魔打倒,相反,她以顽强的斗志和巨大的勇气排除万难,终于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。后来,她还成了攀登险峰的高手。戴安娜用自己的抗逆力战胜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挫折,最终成了美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著名滑雪运动员。
抗逆力又称为心理弹性、韧性,是指一个人面对危机或困难时的适应能力,即当个体遭遇挫折时,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。抗逆力的核心因素在于复原,即重新回到压力事件发生前所具有的适应的、胜任的行为模式。具有较强抗逆力的个体通常具有较高的耐挫力。抗逆力不是天才独有的特质,也不像某种心理高峰体验那样可望而不可即。每个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抗逆力。在顺境中,抗逆力得不到激发,而是以一种潜伏的状态存在着;当危机和困难袭来的时候,个体的内外保护性因素会自然抵制危险性因素的伤害,此时抗逆力被激活,帮助个体面对危难、聚集力量、渡过难关。
注重抗逆力的培养对大学生应对压力、保持身心健康意义重大。多数大学生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,他们在百般呵护中长大,经历的挫折较少。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朗曾说过:“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障碍,则将永远保持满足和平庸的状态,即愚蠢又糊涂,像母牛一样怡然自得。”因此,没有经历过挫折也是一种“逆境”,它意味着成长的机会和尝试的可能性被剥夺了。这些大学生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,很难及时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,容易产生自卑心理。例如,认为自己不如别人、一无是处、非常没用等。这些自我认知的偏差和消极的心态将严重影响正常生活。同时,挫折容易让人产生负面情绪。人在受到挫折后的情绪反应是非常复杂的。比如,有些大学生遭受挫折后变得焦虑不安、困惑不已,情绪极不稳定,生理上也出现了头昏、冒冷汗、心悸和脸色苍白等反应。如果不及时排解这些负面情绪,严重时还会导致心理疾病,甚至还有可能发展成焦虑症、抑郁症,可见对大学生来说提升抗逆力是非常必要的。
心理保健——提升抗逆力的方法
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”可见,经历挫折并非坏事,只要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,提升抗逆力,它们带来的困扰就会减少。大学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升抗逆力。
(一)减少危险因素
有关抗逆力的研究发现,一些危险因素可能会降低个体的抗逆力,如单亲、贫穷、学业成就低、结交不良朋友、居无定所、父母犯罪背景、早年不良生活经验等。因此,要想提升抗逆力,首先要减少这些危险因素,如结交良好的朋友、提高学业成绩等。需要注意的是,人们遭遇危机时都会有一些应激反应,如紧张、焦虑、恐惧、封闭。初期的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,绝大多数人都有能力通过个人与环境的积极互动,找到克服困难、战胜危机的资源与办法,保证我们依然积极生活、健康发展。当有些危险因素是无法避免的时候,要注意挖掘问题背后的意义,这对提升抗逆力是非常重要的。例如,对于家庭贫困或者父母离异,我们无法改变,但是,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当做磨练毅力的机会。同时,我们可以用建设性的方式参与家庭因素的改变,重构生活。例如,家庭贫穷的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打工赚钱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。在这个过程中,打工不仅是为了赚钱,实际上也是在提高个人实践能力。
(二)增加保护因素
近年来的研究发现,一些个体虽然暴露在危险的环境中,但是他们却有良好的适应性。这些适应良好的个体具有某种抗压能力,他们能够在压力或者挫折的环境下免除身心障碍的危机。能够提升抗逆力的保护性因素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。
①积极人格特质的构建。首先,要提高个体的社会胜任力。社会胜任力是指有效与他人交流的能力,是在与他人交往中对他人表示关心、回应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其次,提高自尊心和自主性,即个体有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和较高的自我效能感。最后,个体具有目标感和意义感,即个体有独立的生活目标,并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。
②家庭支持系统的建立。家庭是个体抗逆力建构中重要的外在保护性因素。大学生虽然已经离开了自己的家庭,开始了大学校园生活,但是与家庭的联结依然存在。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互动,获得父母的关心和支持,都会提升大学生的抗逆力。
③社会支持系统和外在资源的建构。除了家庭,大学生也可以从其他亲朋好友那里获得支持,这不仅会使大学生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,也会使大学生获得应对挫折的其他资源,如信息资源、情感资源、物质资源等。